钱都去哪里了?
【资料图】
今年前7个月,有5个月的M2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0%,甚至前4个月均超过了12%,只有5月份时略有回落,但也达到了11.6%。
如果我们翻看去年的数据,就会发现自从去年4月份开始,M2增长速度就一直维持在10%以上,央行的印钞机一直在轰鸣。
对比2020年5月末的M2数据,当时仅为210万亿,而今年5月份M2余额已经达到了282万亿,3年时间足足增加了72万亿。
尽管M2增势迅猛,但我们会发现,每年的GDP增长速度并没有那么迅速,去年我国的GDP增长率仅有3%。
钱越印越多,却并没有带动相应的经济增长,没有在市场上流通,到底去哪里了?
2022年,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,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下降0.2%,远低于3%的GDP增速。
与此同时,去年我国新增住户存款达到了17万亿元以上。
时间来到今年,仅仅一季度我国人民币存款就又增加了9.89万亿元,将近去年全年存款总额的6成。
换句话说,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存钱,消费欲望则是越来越低。
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,除了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有待加强之外,也在于国人本身就更倾向于养成储蓄习惯,轻易不愿意大手笔消费。
尤其经历这几年的口罩之后,加大了人们对于未来确定性的担忧,消费意愿进一步降低。
这也是为什么,今年五一小长假出游人次暴涨70.83%,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8.9%,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却降低的缘故。
今年五一期间,人均每次旅游消费仅为540元,而2019年这个数字是645元。
因此,虽然央行的印钞机一直在开动,发了大量的钱,但人们更倾向于把手里的钱存进银行,而不是拿来消费。
过去,我国很大一部分钱被用做固定资产投资,比如房地产、基建、地铁等等。
好处是这些都是改善人们生活的硬性条件,只有地铁修得多了,基础建设搞得好了,人们居住和生活的条件才会变得更好,出行更加便利。
但坏处是很多地方都是超前建设,虽然花出去了海量的钱,可债务上的问题还是越来越严重,所以大部分钱只能用来“借新还旧”,填补之前的窟窿。
并且地方推动投资建设,这种固定资产投资特点是短期回报率低,长期回报率高。
这就导致了钱虽然花出去,却没有撬动更大的杠杆,无法更大程度地带来经济总量上涨。
因此,在大部分基建设施已经超前完成的情况下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:
靠投资建设来拉动GDP增长已经行不通了,这种模式资金利用率不高,钱很难真正转移到居民手中去消费,无法真正拉动经济。
今天很多城市,甚至包括一些一二线城市的地铁项目,都已经被叫停了,而且开始严控地方的债务规模,改变了借债刺激经济的方法。
原因正是在于,房地产和基建这样的固定资产投资,已经无法继续拉动国内经济迅速增长,必须要转换思路。
我们都知道,拉动经济增长的“三驾马车”分别是投资、消费和出口。
但前面提到了,中国的绝大多数基础设施被超前完成,投资基建这条路已经没那么好走了。
而进出口又更多取决于全球市场环境,也就是海外的实际需求。
由于美联储加息,全球经济市场寒气逼人,包括美国、欧洲这样的主要经济体在内,通胀压力高企,市场需求遭受了抑制。
所以,要想拉动经济增长,关键还是靠消费进行内循环,消费才是真正的顶梁柱。
目前国内面对的情况是,普通人更倾向于把钱存进银行,而不是拿出来消费,或者说是没有多余的钱去用来消费。
而对于财产已经足够富足的富有人群来说,他的基本需求早已经被满足,即便印钞机不断轰鸣,新增加的钱到了他们手里,也不会被用来消费,或者说只是额外的购买一些豪宅豪车,无法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带来很强的带动作用。
用经济学上的专业术语来说,就是普通人和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,普通人拿到钱可以带动更多的经济活动,但富人不会。
因此,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显然不是印更多的钞票,而是要考虑如何把钱引入到民生消费上,鼓励普通人真正去产生消费行为。
只有普通人手里的钱多了,消费才能真正动起来,我们才能避免持续的经济低迷。
写在最后:钱印得越来越多,但如果没有流入普通人的口袋,就无法带动经济迅速发展,老百姓也不会愿意拿出真金白银用来消费。
只有真切地提高国内民众的消费能力,让已经印出来的钱流入到实体经济中去,才能真正地拉动经济发展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