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> 资讯 > > 正文

世界热点!国际观察|未雨绸缪应对全球能源市场变化

2023-04-11 17:15:12来源:中国电力报

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杨永明

我国已深度融入全球市场,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能源形势,必须未雨绸缪做好应对。应立足国内,夯实煤油气等资源保供基础,确保能源供应稳定;放眼国际,多元拓展能源进口来源,维护战略通道和关键节点安全;内外兼修,增强国际定价话语权,提高国内稳价能力,应对国际能源价格剧烈波动;加强可再生能源产业引导,建立更具韧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夯实国内资源保供基础,应对国际市场供应偏紧形势

在当前全球能源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加、全球能源供应持续偏紧的条件下,确保能源安全始终是做好能源工作的首要任务。为夯实国内资源保供基础,确保能源供应稳定,一方面,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,充分发挥煤炭的压舱石作用,优化煤炭生产、项目建设等核准政策,全力以赴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。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,推动国内油气增储上产。目前,我国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%以上,有力应对了国际能源价格动荡对我发展的传导影响。另一方面,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煤炭、石油储备体系,特别是加快储备库、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设施建设,完善管网运行调度机制,增强高峰调节能力,确保能源供应保持合理的弹性裕度。自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以来,国内逐年制定年度项目清单,狠抓管网和储气设施等重大工程建设,5年来年均增加供应能力1亿立方米/日。自2021年采暖季开始,油气基础设施保供能力硬瓶颈已基本消除,当前采暖季基础设施保供能力充足,在资源落实的前提下可以满足总量和尖峰保供需求。

完善能源进口保障体系,应对全球能源贸易格局变化

乌克兰危机长期改变全球能源供应格局,使我国能源进口面临复杂局势。完善能源进口保障体系,多元拓展能源进口来源,维护战略通道和关键节点安全,是应对当前国际能源贸易深度调整的必然之选。煤炭方面,为保障东南沿海地区的煤炭供应,除精准调配煤炭运输外,应适当增加进口,鼓励进口俄煤或其他国际低价煤,促进我国煤炭产供储销处于科学合理的平衡状态。油气方面,为保障进口油气稳定供应,应着力强化中亚—俄罗斯供应基础,尽快扩大自俄、中亚和蒙古国的油气进口通道及规模,布局新通道,满足市场新增需求并作为2035年后中亚、中缅管道长协到期后的接续资源;巩固与卡塔尔、马来西亚、印尼等传统气源国的关系,并积极推动本币结算,提升资源引进的弹性和灵活性。同时,抓住全球能源贸易格局重塑机遇,全方位优化长约和短约、期货和现货结构布局,合理运用套期保值、浮舱交易、库存运作等贸易工具,丰富资源组合方式,分化价格风险。此外,在全球油气行业投资低迷的环境下,还应继续鼓励中资企业积极寻求海外优质可快速动用储量,参股海外上中游油气项目,着力延长价值链,依托上中下游一体化,降低采购成本,进一步保障国内能源安全稳定供应。

增强国际话语权提高稳价能力,应对国际能源价格剧烈波动

国际能源价格大起大落对我国能源进口成本造成极大冲击,为保障民用资源价格稳定,国内运营商承担了大量价格倒挂成本,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受到较大冲击。增强国际话语权、提高国内稳定价格的能力,已成为我国能源保供的一项重要任务。以天然气价格为例,2021年以来受欧洲高气价驱动,全球天然气价格大幅攀升,导致亚洲国家被迫跟随欧洲现货价格联动上涨。我国所在的东北亚地区作为全球天然气进口量最高的区域,迟迟未能建立起像欧美地区一样成熟的期货价格体系,定价话语权不足,无法根据本地区供需关系有效影响全球市场价格。应加快推进中国天然气交易枢纽建设,打造独立的、基于中国市场规则的、反映国内用户需求的天然气基准价格,在东北亚市场和国际能源市场积极争取更大话语权。近年来,上海、重庆、深圳、浙江、海南等地陆续建立了天然气交易中心,但与国外成熟价格指数相比,交易规模和交易方式还有差距,价格发现功能还有待挖掘,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、政策扶持、市场培育,尽快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价格指数。同时,应进一步深化国内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,逐步放开受价格管制气源,灵活调整基准门站价,提升终端价格涨幅,完善成本分担机制,将高价进口气成本有效加以疏导。细化储气市场运行规则,真正实现调峰受益者承担成本,激发多元市场。

加强可再生能源产业引导,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和各种贸易壁垒

在全球范围内,多国选择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,以此化解能源危机,保障能源安全。随着各国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视,产业制造端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,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之路,必定充满挑战。近年来,我国可再生能源制造企业凭借产业链完整、配套齐全、成本低廉等优势,产能、产量全球占比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。未来,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将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,有必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。基于国内需求前景,进行风、光等可再生能源产业产能引导,平衡新能源增量与化石能源兜底保障间的关系,多能互补保障能源安全;基于国际市场形势,在逆全球化、供应链再造甚嚣尘上的背景下,开展深度的供应链合作,加速全球化布局,建立更具韧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。一方面,要鼓励国内企业“走出去”时,更加重视海外市场的开拓,分散市场布局,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开发力度,挖掘出口与海外电站建设的新增长点。除了欧美等传统市场,中东北非、拉美等新兴市场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,未来用电需求也会大幅增长,这些地区拥有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空间,也应成为中国企业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的重点地区。另一方面,要引导中资企业做好风险应急预案,对目标市场的本土化要求及其税务、劳工、环境与安全等法律法规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与掌握,加大特定地区风险预审力度,及时调整发展战略,规避潜在风险。

责任编辑:许艳

标签: